首页 关于我们 科研 技术支撑 English
关于我们
实验室简介
发展大事记
学术委员会
成员介绍
联系我们
现在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 成员介绍
吴胜军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3日 【 】 【打印】 【关闭

姓名

吴胜军

性别

 

职称

副研究员

学历

理学博士 

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

          wsj@asch.whigg.ac.cn

 

通信地址

      武汉市徐东大街340号,邮编:430077

 

 

  

   湖北崇阳人。工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创新岗位副研究员,现主要从事生态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科研工作。自工作以来,先后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项目、以及长江中游有关项目的研究工作。2006年8月-2008年7月应邀前往美国孟菲斯大学地球科学系从事访问研究和博士后研究。主持的项目有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武汉市大气质量及其城市热岛效应研究》,《湖北省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专题项目》,中国科学院方向性项目《江汉平原河湖湿地系统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子专题等。在相关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已经授权或受理的专利近二十项。

学习和工作经历:

1990. 9~1994.6: 湖北大学地理学系 获得学士学位

1995. 6~1998.6: 湖北大学生态学研究所 获得硕士学位

2003. 9.~ 2007.6: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获博士学位

1998.7~2001.1: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

2001.2. ~2002: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1.11~2001.12:赴日本日立公司访问,考察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相关内容

2002.1~2004.4: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创新岗位助理研究员

2004.5至今: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创新岗位副研究员

2004.9至今: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6.4至今:   国家863计划专家库专家

2006.8~2008.7:   The University of Memphis, USA, 访问学者、博士后

 

 

  

         生态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

 

 

 

负责和参加的项目(部分,粗体为负责项目):

1998~1999:  参加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华中区基本资源与环境本底数据库建设》,在项目中起骨干作物,完成华中资源环境数据库本底数据入库工作。

1998~2000:  作为第二负责人承担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项目《中南地区资源环境遥感信息系统及农情速报》(遥感估产),全面负责项目野外采样、数据处理和系统设计等工作。

1998-2001:  参加中日合作信息化项目《环境监测与水灾监测信息系统》,项目中起骨干作用,负责湖北省全省数字地形工作。

2000~2003:  参加湖北省《“3S”技术在江汉平原退田还湖中的应用》项目,在该项目中起到骨干作用,主要负责江汉平原土地利用研究。

2001~2003:  参加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长江—鄱阳湖复合生态系统特征的遥感应用研究》,在项目中负责鄱阳湖野外采样和生态特征分析。

2002~2003:  参加国家林业局《“3S”技术在湿地调查中的作用》和《南洞庭湖湿地恢复示范项目》,在项目中负责GIS相关工作。

2002~2004: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洞庭湖洲滩演化的量化研究及湖泊演变趋势分析》

2003~2004   参加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SW-12):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

2003~2004: 参加中科院创新项目《长江中游土地利用变化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在项目中从事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2003~2005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331):长江中下游洪水孕灾环境变化、致灾机理与减灾对策

2004.11~2006:湖北省国土地资源厅:湖北省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研究。

2004.12~2006:湖北省国土地资源厅:黄石市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2004~2005:  负责国家863计划《粮食预警遥感监测系统》中南专题。

2004~2006   深圳市葵涌镇地下水资源遥感勘察与评价

2004~2006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2 -SW-110):长江江湖复合系统的生境破碎过程与对策

2005~2006   湖北省水利厅:现代汉江水利示范工程规划——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

2005~2006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2005~2007   973计划专题(2003CB415201):长江中游近代湖泊演化与发展趋势

2005~2007   湖北省水利厅重点项目:湖北省平原湖区水灾害治理及控制对策研究,

2005~2007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01053):应用角反射器辅助D-INSAR技术监测三峡姊归地区滑坡形

2006~2008   湖北省科技厅攻关项目:洪湖保护利用综合规划及生态修复研究

2006.9~2007 Multi-Hazards Mitigation Plan: the State of Tennessee. Funded by Tennessee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2007.1~2008.7 Success Stories of Hazards Mitigation: the State of Tennessee. Funded by Tennessee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2009-2010.12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重点项目:襄樊市城镇数据库建设

2009-2010   湖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长湖保护利用及生态修复研究

2009-2011   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江汉平原河湖湿地系统演变及其生态效应研究

2009-2011   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武汉市TSP的城市热岛效应初步研究

2010-2011   湖北省软科学研究专项:光谷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技术路线图

2010-2011   江夏区环境保护局专项:梁子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

 

发表的论文(注:* 为通讯作者)

1)  Shengjun Wu, Qi Feng, Yun Du,etl.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s for daily PM10 API prediction for the urban area of Wuhan, China.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Accepted). (SCI).

2)  Qi Feng, Shengjun Wu*, Yun Du, etl. Variations of PM10 concentrations in Wuhan, China,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14 July. 2010 (SCI)

3)  Shengjun Wu, Hisang-te Kung, Xiang Li, Flood Risk Regionalization of Tennessee, Conference Paper, AAG, 2007 Annual Meeting, San Francisco, 2007,4

4)  Hsiang-te Kung, Shengjun Wu, Jerry Bartholomew etl. Atlas of Hazards Mitigation in the State of Tennessee. 2007.4

5)  Hisang-te Kung, Shengjun Wu, Xiang Li, The Flood Vulnerability of Tennessee, Conference Paper, AAG, 2007 Annual Meeting, San Francisco, 2007,4

6)  Li Tao, Cai ShumingYang Handong Wang Xuelei, Wu Shengjun. Fuzzy Comprehensive-Quantifying Assessment in Analysis of Water Quality - A case study in Lake Honghu, China,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2008

7)  Qian Wang; Shengjun Wu; Huaiping Xue; Yaheng Bai Evaluating and Analy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sing PCA: A Case Study in Honghu City, China,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aper, 2005

8)  FENG Qi, WU Shengjun et al. Footprint of Yangxin County: A time series for 1999-2006, 2009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ESIAT 2009) Wuhan, China, July 4~5, 2009.

9)  XIAO Fei, LING Feng,DU Yun, XUE Huaiping, and WU Shengjun. Digital Extraction of Altitudinal Belt Spectra in the West Kunlun Mountais Using SPOT-VGT and SRTM DEM.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s. Vol.7 No.2, Jun 2010. P133-145

10)  Feng Ling, Yun Du, Fei Xiao,Huaiping Xue, Shengjun Wu, Super-resolution land-cover mapping using multiple sub-pixel shifted remotely sensed ima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Vol. 31, No. 19, 10 September 2010, 5023–5040(SCI)

11)  吴胜军,洪松,王少平等.湖北省兴山县农业生态环境整治策略.农村生态环境.1998,14(3).-26-29

12)  吴胜军.农村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专辑).2002.3

13) 吴胜军.农村生态经济系统动态仿真分析.农业系统科学与与综合研究.2003,19(1).-5-8,12

14) 吴胜军,薛怀平,王茜等.灰色动态仿真技术在农村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应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37(2)

15) 吴胜军,程学军,杜耘等.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监测.地理空间信息.2003,01(2)

16) 吴胜军,江汉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 Vol.35 No.15, P4596-4597,4629

17) 吴胜军,洪松等,湖北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Vol.(41).1 2007.1, P138-142

18) 吴胜军,王学雷等,南水北调工程对湖北省钟祥市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6.7, Vol.17 No.4, Aug. P22-24

19) 吴胜军,湖北省农作物种植结构区划,安徽农业科学,2007,6 Vol.35 No.16, P4978-4979,4984

20) 吴胜军,吴炳方等,GVG采样线代表性研究,遥感学报 2008.3 Vol.12, No.2, P263-269

21) 冯奇,吴胜军*,杜耘等. 基于小波的武汉市PM10空气污染指数时间序列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44, No.4, Dec.2010.P678-685.

22) 宋月君,吴胜军*,刘永美等.基于GIS技术的农用地非点源磷污染危险性评价-以长江流域为例.测绘科学.Vol.33 Suppl. Oct. 2008,P137-139,134.

23) 宋月君,吴胜军*,杨洁等.基于GIS技术的农用地非点源磷污染危险性评价.测绘科学.Vol.34 No.3,May Oct. 2009,P164-166,126

24) 白亚恒,吴胜军等.基于时间序列的灰色预测技术在估产模型中的应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1,35(2).-241-244

25) 郑泽厚,吴胜军等.湖北降水中的硫及其对农田生态的影响.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0,17(1).-1-5

26) 王茜,吴胜军,肖飞等,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Vol.13 No.4, Oct. 2005 P178-180.

27) 王茜,吴胜军,薛怀平等,洪湖市可持续发展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Vol.47,No.1 Jun.2003 P22-24.

28) 李涛,吴胜军,蔡述明等,涨渡湖通江前后调蓄能力模拟分析,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Vol.35 No.3 May 2005.P351-355

29)  张婷婷,吴胜军,杜耘等,黄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安全评价,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40 No.2 Jun. 2006, P296-300.

30)  冯奇,吴胜军,我国农作物遥感估产研究进展,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Vol.28 No.3, Jun. 2006, P32-36

31)  冯奇,吴胜军等,黄石市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Vol. 61 No.1, Jun.2006, P38-43.

32)  宋月君,吴胜军,冯奇.中巴资源卫星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Vol.28 No.6, Dec.2006, P.61-65

33)  宋月君,吴胜军.武汉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参数反演研究.供水技术.Vol.3 No.3, Jun. 2009,P.3-7

34)  宋月君,吴胜军,任宪友等.微山县耕地变化驱动力研究.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Vol.24, No.4, Nov. 2008. P466-469,475

35)  宋月君,吴胜军,冯奇等.基于IGM(1,1)模型的城市供水源地水质指标预测.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Vol.6 No.3, Jun. 2008, P32-35

36)  宋月君,吴胜军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回顾与探讨,资源与产业,Vol.9 No.6, Dec. 2007, P8~11.

37)  刘睿,吴胜军.江汉平原湖泊沉积研究进展.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1(Accepted)

38)  曾群,蔡述明,吴胜军等,汉江中下游新型工业化问题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40, No.2, Jun. 2006 P274-278.

39)  李涛,蔡述明,吴胜军等,汉江中下游粮食安全问题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9 No.1, Mar. 2006, P136-140.

40)  蔡述明,殷鸿福,杜耘,吴胜军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汉江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Vol.14, No.4 July 2005, P409-412.

41)  任宪友,王学雷,薛怀平,吴胜军等,3S技术在江汉平原湿地监测中的应用,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Vol.26 No.1, Feb. 2004, P55-58

42)  凌峰,杜耘,肖飞,吴胜军,薛怀平.分布式 TOPMODEL 模型在清江流域降雨径流模拟中的应用,2010,1(19):50—55 (CSCD)

43)  肖飞杜耘凌峰张百平吴胜军薛怀平基于水流路径分析的雪线数字提取。遥感学报(中英文). 2010.14(1): 62-73

44)  任宪友,吴胜军等. 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探讨.资源环境与发展.No.4, 2006. P4-8.

45)  任宪友,吴胜军. 洪湖湿地综合评价研究.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No.24, 2007,5. P95-99.

46)  李晓冬,杜耘,吴胜军等. 湖北作物气候生产力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第25卷第3期,2009年8月. P294-298.

47)  宋月君, 杨洁, 吴胜军等.武汉市主要供水源地高锰酸盐指数反演分析.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第20卷第4期,2009年8月. P51-57

48)  洪松,葛磊,吴胜军等.长江三峡水库兴建后库周区辐射平衡与地面径流变化之探讨.地理研究.1999,19(5).-428-431

49)  洪松,田献民,吴胜军等.武汉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趋势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98,18(1).-76-82

50)  杜耘,蔡述明,吴胜军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湖北省的影响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1,35(3).-353-356

51)  蔡述明,杜耘,黄进良,吴胜军等.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成因与监测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1,26(6).-643-647

52)  郑泽厚,方满,金涛、朱俊林,王宏志,吴胜军等。湖北农村降水中SO4^2-浓度变化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248-253

申请的专利:

1. 一种土壤采样装置(发明ZL 02 1 4785.9)(第一发明人)

2. 一种水中生物及漂浮物的采样器(发明ZL 02 1 54124.8)(第一发明人)

3. 一种计算机键盘、鼠标的接口(发明ZL 02 1 54123.X)(第一发明人)

4. 音形数码汉字输入法(发明ZL 02 1 54176.0)第一发明人)

5. 一种土壤采样装置(实用新型 ZL 02 2 90408.5)(第一发明人)

6. 一种水中生物及漂浮物的采样器(实用新型 ZL 02 2 90602.9)(第一发明人)

7. 一种计算机键盘、鼠标的接口(实用新型ZL 02 2 90601.0)(第一发明人)

8. 一种电热取暖装置(实用新型 ZL 2008 2 0241186.X)第五发明人

9. 一种底泥柱状采样装置(实用新型 ZL 2008 2 0241079.7)第三发明人

10. 土壤化学实验柜(实用新型ZL 2006 2 0170128.3)第三发明人

11. 一种桥梁摆加速度测量装置(实用新型 ZL 2008 2 0241185.5)第五发明人

12. 一种水下泥土采样装置(实用新型 ZL 2008 2 0192415.3)(第二发明人)

13. 一种防止带电插拔的活动硬盘盒(ZL02 2 90603.7)(第二设计人)

14. 一种用于调节大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气流湿度的装置(发明专利,第二发明人)

15. 一种用于调节大气颗粒物浓度监测仪器气流湿度的装置(实用新型,第二发明人)

  


文章评论
发表评论
附件列表: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鄂ICP备20009030号-3
主办: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汉市武昌徐东大街340号(430077)